一、谈管理者培训的课程体系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3-11-05 08:06

  KB体育在培训的江湖上,关于管理者培训的课程是最常见,也表现得最为混乱。同样的主题,甚至会出现不同的课程,同一个课程,不同的讲师也会讲出不同的道道。但相信只要这个人类星球还没有开始流浪,这个星球还需要门类各样的公司为人类生产或服务,管理者的培训就会是一个近似永恒的话题。今天就写点文字,聊一下“管理者的课程体系”这个看起来似乎极度抽象,同时仿佛又有点高难的课题。

  特别提示:管理的对象不是我们常常以的“人”或者“人财物”或者“人机料法环”,而就是也只能是“行为”(与百度百科上的答案完全不一致)。

  管理者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促进管理者的学习,改变管理者或决策者的行为,进一步优化个体或团队或组织的行为,从而更高效地解决了企业的问题,最终达成了企业的目标。

  上述课程基本涵盖了江湖上各类的管理课程,如果我们觉得上述课程多且杂,那就一定需要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,建立它们之间应该有的体系。而建立这个体系的过程,在我看来,又是一次运用结构化思维的过程。

  注:从管理的基础逻辑出发,所有的管理都是从目标出发,到问题解决并达成目标而结束。为此,上述课程在本质上属于同一类,其中:

  课程7:《项目管理》实质上也是基于“目标与问题”的管理,但考虑到项目型公司的特殊性,对“目标与问题”的管理导入了特别的流程与方。

  解析:上述课程在本质是围绕“行为”这个词展开的,关注的角点是员工、团队及组织的行为,B类课程涵盖的主要知识点是:

  知识点7:组织管理领导的方法(涉及到组织职能设计、组织流程优化、企业文化建设及组织行为优化)

  注:从管理的基础逻辑出发,所有的管理都是从目标开始,到问题解决从而达成目标(从目标到问题再到目标的循环),而管理者的身份就是管理或带领员工、团队或组织去解决问题,达成目标的角色,由此而言,管理者在掌握了A类知识之后,需要继续掌握对“行为”管理的知识。B类课程可以继续分为:

  注2:课程11的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8到10,其知识重点就是在理解了岗位胜任标准的基础上去更好地选人、培养人、用人再到留人。在现实的课程实践中,课程11简称为“非人”,一般授课时长为两天,而课程课程8、9、10都可以单独成课,时长也为两天,所以课程11可以理解为是课程8、9、10的浓缩版;

  注3:课程12 与课程15的部分内容一致,教练领导模式在领导员工时,内容就可以理解为是课程12的《员工辅导》,它们的实质都是在于如何更好地辅导下属去“界定、分析乃至解决问题”(在实质的辅导中,可以引入GROW模型,可参阅HR百问中的相关文章)

  注4:课程14是领导力课程的经典,其英文名“Situational Leadership”,在实质上与孙子兵法里讲的“兵无常形,水无常势”一样,因为领导的员工有不同的类别,所以不同类别的员工应遵循不同的领导方法。

  外,同时还会关注管理者如何辅导一个团队去“界定、分析乃至解决问题”,因此,课程15的部分内容与团队的行为模式关联;

  注2:关于课程22,需要指出它和课程A类的课程1目标管理相关知识点及课程6中的绩效改进相关知识点密切关联,简述如下:

  3. 在课程C类中,绩效指标设计与考核则是通过把目标指标化(从目标-Objective到指标-Indicator),实施以指标为基准的绩效过程管控。

  所以,在课程设计的逻辑上,可以把课程1 《目标与计划管理》,课程6《绩效改进与管理》及课程22《绩效指标设计与考核》融合为一门独立的课程《绩效管理》(提示:在绩效指标设计上,常用的工具是SMART、KPI及BSC;在绩效改进的流程上,最近引入的工具有OKR,但很多人把OKR误以为是类似于KPI的指标设计标准)。

  如果说上述ABC三类课程涵盖了管理者应该掌握的方法与工具,D类课程就是这三类课程的引子,在此课程中,需要帮助管理入门者理解如下知识点:

  上述ABCD四类课程都与管理者的任务及角色相关,类别E则是需要管理者掌握的自我管理的方法,特别表现为情绪管理与压力管理。

  A类课程是管理认知课程体系的主轴,管理知识本质上以此类为中心,它强调对目标、问题、方案、决策、计划及任务的管理;

  在管理知识类课程整合的基础上,我个人最重视的课程《系统思维》应该加入到整个课程的体系中,如图2所示:

  注:我们常有疑问为什么管理者学了诸多课程,但成效甚微,我一直认为其本质原因有二:一是学员对管理课程的相关知识没有建立全面而清晰的认知,从而难以真正在实践中加以应用,二则就是人类在理解、应用知识的背后需要我们善于思考,而思考的模式——思维则成了制约我们思考效能的关键。因此,《系统思维》才应该是管理者课程体系中的撬点,它就是那把打开管理知识体系的钥匙,但它又长期被我们所忽略,没有思维的改变,学习者就直接进入管理认知的课程体系,其结果自然是学得越多,脑子越乱。

  注2:我在上述的课程中没有提及“管理技能”相关课程,其本质原因是在培训的江湖上,关于管理技能的定义与理解基本上都是错误的,关于此概念,我写过“能力模型”(能力=思维×认知×技能)的相关文章(我的专栏HR百问中可查阅),在这里,只强调结论:

  管理技能与管理知识无关,具体就只表现为管理者表达与倾听的技能(表达与倾听时的语速,语调、手势、眼神等),一切所谓的“成本管理技能、创新管理技能”等耳熟能详的概念都是混淆了技能、知识及能力的区别(耳熟不一定就能详,没有思考,所有的知识都在脑海中仿佛就是一堆浆糊)。所以,管理者的技能在整个课程体系中,不需要单独涉及。